《受到召唤・敦煌》:以创新之笔 绘就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新画卷
7月5日至6日,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在成都上演,本次演出也是该剧2025年收官的最后一站。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7月5日至6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香港资深音乐人金培达作曲,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编剧、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演员张艺兴主演的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在成都上演,本次演出也是该剧2025年收官的最后一站。</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img src="https://cmsimg.peopledigital.com.cn/2025/07/07/e4f49a21-39ca-46dd-9353-3296c6a299f1.png" alt="图片1.p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本剧以敦煌文化为核心,融合戏剧、音乐、舞蹈与多媒体影像等多种艺术手段,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仰、坚守与传承的故事。主创团队深入敦煌实地采风,从壁画、文献和遗址中汲取灵感,力求将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蕴通过现代舞台艺术精准还原。张艺兴在剧中一人分饰两角,以20世纪30年代在巴黎受到敦煌召唤的敦煌艺术研究所首任所长常书鸿、21世纪30年代敦煌数字研究中心的青年张燃为双重视角,讲述从巴黎到敦煌两段平行交织的青春故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img src="https://cmsimg.peopledigital.com.cn/2025/07/07/ab413a80-e6bb-4c24-914f-1519978d5a2c.png" alt="图片2.p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演出现场,伴随恢弘的配乐与流动的灯光,观众仿佛置身于鸣沙与月牙之间的敦煌圣境。从莫高窟壁画的色彩,到飞天舞者的飘逸姿态,到现代青年对文明之光的追问,一幕幕场景将古老与现代交织成诗,传递出敦煌不仅是历史的符号,更是当代心灵的坐标。</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田沁鑫院长表示,“在《受到召唤·敦煌》中,“文艺+科技”可以激发文物的当代活力,使我们不断地认清民族的面貌。《受到召唤·敦煌》是我们首次在舞台剧中尝试AI设计,同时辅以3D特效、即时拍摄、二维动画等多种科技手段的组合。在体育场馆内搭建多屏互动,以便快速切换1935年至2035年的多维历史时空,通过影视化拍摄与次元动画相结合,呈现电影叙事视觉。AIGC技术的使用,也令创作人员足不出户,通过AI成像还原“二月含青绿,三春带紫花”的古代敦煌盛景。《受到召唤·敦煌》中有着大量近两年新进剧院的年轻演员,其中主演选择了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演员张艺兴,他在剧中一人分饰常书鸿与张燃两角,以扎实的表演功底诠释了不同时代青年对敦煌文化的坚守与传承。通过这种“青年演绎青年”的方式,既为作品注入青春活力,也为青年群体树立了文化传承的榜样,推动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来,这也是让敦煌文物突破圈层壁垒的尝试,让更多年轻人感受敦煌,接受“文物新语境”。”</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现场观众表示,“《受到召唤・敦煌》是文艺与文物深度融合的生动范例,为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它以艺术的感染力,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敦煌文化的价值以及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到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事业中来。未来,期待这样的优秀作品能够源源不断涌现,以创新之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成都文旅供稿)</p>